全球时讯:微众银行最新报告,揭示小微金融之变
未央网| 2023-01-13 16:44:24

1月9日,微众银行·We研究出品,财新智库提供研究支持,由微众银行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发起的《普之已广,惠之精准——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普惠金融需求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这是微众银行We研究持续关注与洞察小微经济的第四年。2019年,We研究就首度推出“银行业用户体验大调研报告·小微篇”,针对小型市场主体的经营发展面貌与金融服务体验进行探索,开行业之先河。


(相关资料图)

在2022年的调研中,We研究聚焦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覆盖了全国11个省(直辖市)的2733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来自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小型市场主体较为集中的服务业行业。

所谓的小型市场主体,是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它们在各类经营主体中占据绝对多数。另一方面,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因而考察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更具现实意义。

《报告》显示,2022年,在申请了银行机构或互联网平台贷款的受访者中,超过92%成功获得了贷款,样本小型市场主体“想贷、敢贷、贷到”,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究其原因,与近年来决策层对小型市场主体的重视与支持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数字普惠金融浪潮全面席卷的结果。

在政策红利与科技红利的双重助力下,小微金融“轻舟已过万重山”,越来越多小型市场主体将得以走出困境、迎接新生。

01 数字普惠金融浪潮席卷,融资难缓解

当我们打开We研究发表于2019年底的第一份小微报告,会发现小型市场主体的融资难问题相当严峻。

从彼时的调研结果来看,过去一年没有贷款的个体户占7成,缺钱主要找亲友,整体比较慎贷惜贷;小微企业主也是如此,主要通过找亲友借钱来应对资金周转,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银行贷款有过了解,但由于贷款门槛高,使用体验不够好等原因,不少用户选择了放弃。

这一局面在2020年得到了快速改观。在疫情冲击之下,小型市场主体普遍陷入难关,这也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金融机构则纷纷加大纾困力度。当年的调研显示,81.3%的小微企业使用过贷款,以银行贷款为主,且无担保的信用类占比上升到了36.7%。

在2021年,趋势进一步明朗化。当年末公布的调研结果显示,个体户贷款以小额、高频为主,过去一年平均贷款2.4次,且对银行贷款接受度较高;小微企业方面,相比2019年,通过亲友借钱周转、内部员工筹资等方式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的比例大幅下降,通过企业贷款方式解决问题的比例有所提升。

进入2022年,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不断发力,小微金融的发展状况持续向好。《报告》表明:“想贷”和“敢贷”比例高,并且相对容易“贷到”。

想贷,指的是有资金需求。相比于2019年,2022年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分别提高了29.2%和10.4%。

敢贷,也就是敢于提交贷款申请。有想贷意愿的小型市场主体中,67.3%的受访者在2022年在银行机构或互联网平台上申请贷款,其中小微企业敢贷比例更高,达到76.1%,个体工商户的这一数据则为50.1%。

贷到——在申请了贷款的样本小型市场主体中,超过92%成功获得了贷款。其中,63.1% 的样本小微企业成功核出全部额度,31.7%核出部分额度;样本个体工商户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8.3%和28.9%。

此次调研还发现,小微企业成功获得的贷款中,76.3%是通过线上申请,无抵押担保贷款在全部贷款产品中的占比达到79.4%,这两项指标均较2019年有了质的飞跃,彰显了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的巨大进步,数字普惠金融浪潮已然浩浩汤汤。

更重要的是,尽管为数众多的无抵押担保贷款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小型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但得益于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在获客与风控方面的创新,样本小型市场主体的融资利率仍处在历史较低水平。

《报告》显示,2022年,受访者各类贷款总平均年利率为7.94%,其中受访者最常用的贷款产品利率最低,为7.62%,分别相对较常用和次常用贷款产品低0.79、1.95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从2019年到2022年,经过监管与市场各方的不懈努力,小型市场主体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缓解,普惠金融发展成绩斐然。

02 “普之已广”名副其实,“惠之精准”仍需努力

纵使放眼全球,中国的普惠金融也处在较为领先的位置。

2022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调查 (Global Findex)数据,中国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其中,中国借贷参与率为 56%,较2017年增加11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中国受访者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参与率从2017年的22%增加到2021年的39%,首次超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的比例。

这背后,决策层一直在深耕发力,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诸如在2022年,政府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还将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激励资金比例从1%调整至 2%。

在此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大幅增强,当经营出现资金缺口时,他们也就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企业贷款,解决经营资金问题的方式也因此更趋正规化。

概言之,“普之已广”,名副其实。不过,“惠之精准”,则需要从政府到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努力。

《报告》建议,增强政策平稳性和可预期性,帮助小型市场主体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经营策略;金融机构、政府等应当加强宣传和培训,使得小型市场主体逐步形成资金规划意识,有利于降低银企矛盾、供需裂痕。

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明确自身客群定位和偏好,综合考虑线上与线下申请的特点与优劣,设计合适的贷款申请方式;还需要关注随借随还、无抵押担保类的产品设计。

这也呼应了监管层高度关注的金融健康问题。央行在去年9月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 (2021 年)》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已由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这要求更加关注居民家庭和个人的金融状况,谋划和促进金融健康。

小微金融的健康,归根到底要依托小型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 经营业务的线上化转型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经营主体线上化转型倾向与经营规模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建议继续鼓励小型市场主体持续提升线上化经营能力,拓展多元收入渠道。

无论精准还是健康,都代表了更好的金融,也是金融服务的进化方向。在这条征程上,金融业的探索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地向前、向前。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