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为谁工作,凡是付出应有的劳动,劳动者都有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工资就是报酬的数量化表现形式之一,这也是不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统计,A股所有上市公司2022年员工人数达到近3000万,薪酬总额达到6万余亿,2020年人均年薪为18.8万,2021年人均年薪21万、2022年人均年薪21.8万,近三年人均薪酬增长幅度达到16%。在上市公司已经公布的2022年薪酬数据当中,哪些公司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哪些又会让人大跌眼镜?
(相关资料图)
非银金融依旧是“高薪聚集地”
根据统计,目前已公布薪酬数据的沪深京上市公司超过5100家,其中大部分的年薪都是集中在6~24万,折合月薪5000~2万元之间,其中年薪12~24万的占了大多数,至于年薪60万或以上的高薪企业只有65家。当然,考虑到各个城市的生活水平以及扣税等因素,12万左右的年薪确实说不上多,超过60万的话倒是很有吸引力。
(根据东财Choice数据整理)
那么,这些60万以上的高薪企业都分布在哪些行业?
整理数据后可以发现,这65家企业共分布于16个申万一级行业,其中电子和非银金融合计就已经占去半壁江山。当然,考虑到非银金融当中包括券商等被公认的高薪分支,电子行业的覆盖又极其广泛,这样的数据并不令人奇怪。
(人均年薪60万以上企业最多的前5大申万行业,根据东财Choice数据整理)
如果将统计维度细化到公司层面,情况无疑更加明显。
根据统计,单是2020年人均年薪前20的上市公司当中就有7家非银金融公司,其中渤海租赁还是唯一一家人均年薪破百万的非银金融上市公司。不过在这些非银上市公司当中,更加为人所知的券商的排名反而有所下降。
券商作为常年人均薪酬排名第一的行业,近年来受到监管因素,薪酬有所下降。以知名度较高的券商中金公司为例,该公司2020和2021年的人均年薪都在百万元以上,但2022年却降到只有80万上下。据财联社报道,中证协5月8日向各券商下发通知,要求券商对文化建设和员工管理进行自查,重点自查公司党建、薪酬管理、考核管理、投资行为管理、执业行为管理、廉洁从业管理、道德品行管理、社交行为管理、员工培训、内部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反映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加强内部追责问责力度,并形成自查报告,并于5月31日前完成反馈。
(数据来自东财Choice,按2022人均年薪从高到低排序,行业按申万一级口径划分)
环保行业薪酬最低,劲旅环境薪酬“破下限”
有高自然有低,部分公司的薪酬甚至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上市公司的光环并不能笼罩所有人,不同行业之间薪酬区别明显,人均最高薪酬与最低薪酬之间有近百倍差距,
根据统计,2022人均年薪最低的20家上市公司都在6万元及以下,其中7家上市公司甚至不到3.6万,折合月薪低于3000元,其中有不少都是环保、纺织、农林牧渔等传统产业。这些公司不少都是劳动密集型,招聘低端学历的人群较多,工资又都是税前数据,扣完各类费用之后,实际净收入可能已经突破下限了。
以表格中最低的劲旅环境为例,该公司2022年人均年薪1.83万元,折合月薪只有1525元。如果数据属实,按照人社部2023年4月统计的数据,在剔除京沪两地(它们的最低工资不含五险一金)之后,上述1525元的工资已低于全国所有地区的第一档最低工资。
不仅如此,劲旅环境最近3年的人均年薪都在2万以下,2020年甚至只有1.63万元,是否合理恐怕存在变数。
(数据来自东财Choice,按2022人均年薪从低到高排序,行业按申万一级口径划分)
高管和员工薪酬悬殊
事实上,人均年薪差距悬殊不只发生在公司之间,就连同一公司内的高管和普通员工之间也不例外。虽然高管作为高层人士,在“能者多劳”的情况下理应多拿工资,但如果和全公司均值相差过于悬殊,其合理性难免需要打个问号。
根据统计,如将薪酬差距指数定义为“高管与全部员工人均年薪之比”,那么2022年该指数高于5的上市公司已经突破700家,其中有173家公司更是突破10。倘若将统计范围缩窄到最高的前20家公司,它们当中最低的药明康德也有18.2,最高的华利集团更是突破60,不过后者2022年净利润(32.2亿元)只有前者的36%。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有部分中的“薪酬”只包含了现金,如果将股权激励等非现金部分一并计算,结果可能会发生更大变化,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和计算。
(根据东财Choice数据计算,按申万一级口径划分,薪酬差距指数为高管与全部员工平均薪酬之比)
总结起来,虽然近三年受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形势压力较大,但A股上市公司整体持续新增就业岗位,员工的人均薪酬处于上升趋势,表现出上市公司在经济动能中的主力地位。
〖 证券之星资讯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