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中出现了儿童宝宝手工DIY可食“食玩”糖,声称可以让孩子玩出快乐。这些糖果可玩可食,但不少家长担心,产品经孩子“折腾”后是否还能放心食用?为解答消费者的疑问,杭州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中心委托杭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就“食玩”糖开展相关科普实验。
三组实验
检测微生物以及着色剂是否符合标准
本次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1是在进行糖果造型的过程中完全使用产品中的配件和工具,全程避免手接触产品;实验组2是手部洗净,除搅拌环节,进行糖果造型的过程中手接触产品;实验组3是手部未洗,除搅拌环节,进行糖果造型的过程中手接触产品。
首先,取2盒产品分别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项目检测,检查该产品本底微生物数量。
其次两名人员对糖果进行造型,每名人员按照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的要求完成6盒糖果造型,每个实验组2盒,完成造型后对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项目检测。
再次,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接着,按照产品说明书,手工制作其中6种不同造型及色泽的产品,按照检测方法标准取样进行8种色素(柠檬黄、新红、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赤藓红、诱惑红)的含量检测。
最后,按照糖果分类对8种着色剂的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据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涉及的微生物项目分别为:菌落总数(《GB478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沙门氏菌(《GB 4789.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其中,着色剂项目为柠檬黄、新红、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赤藓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 5009.35-2016)、 诱惑红(《食品中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的含量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743-2006)。
产品本身、造型后的产品微生物风险较低
标签明示的着色剂符合使用限量要求
检测结果显示,微生物项目:产品本底和3组实验组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项目数量均为<10 CFU/g,沙门氏菌项目检测结果均为0/25g。产品本身、造型后的产品这三类微生物风险较低。
在菌落总数这个项目中产品本底和实验组1的数值均为<10 CFU/g,表明产品本身菌落总数的微生物风险较低,且使用产品配置的工具不会对造型后的产品产生微生物污染。手部未洗组造型后的产品菌落总数为360-420 CFU/g,手部洗净组造型后的产品菌落总数为140-200 CFU/g,造型后的产品微生物污染来源主要是人体手表面,且手部清洁能降低污染程度,因此建议消费者在使用该产品时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手部清洁。
根据《GB1739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糖果》中菌落总数限量值是:“n=5,c=2,m=104CFU/g,M=105 CFU/g”,也就是说5个检样中允许有2个检样菌落总数落在104~105 CFU/g之间,剩余检样均应小于等于104CFU/g,手部洗净组造型后的产品菌落总数在102CFU/g这个水平,远低于限量要求,这可能是由于手工糖果含糖量高,属于高渗透压食品,不利于微生物滋生。
着色剂项目:对产品标签中标识诱惑红、亮蓝,及根据产品的颜色选取的6种着色剂(柠檬黄、新红、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赤藓红)进行检测。经检测,标签明示的诱惑红和亮蓝符合GB 2760中使用限量要求,其余着色剂均未检出。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做出消费提示:
1.建议消费者在使用该产品时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手部清洁,且在相对干净的环境下进行“食玩”糖制作。
2.建议按照说明书操作,制作完成后尽快食用,警惕多次操作带来的微生物超标风险。
3.手工糖果含糖量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龋齿风险,建议适量食用。
4.儿童对色素的耐受性相对较低,对颜色过于鲜艳的“食玩”糖,需警惕着色剂超量超范围使用风险。(通讯员 赵文琼 记者 汪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