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一般是指石油炼制,是将石油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生产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等燃料油,副产物为石油气和渣油,比燃料油重的组分,又通过热裂化、催化裂化等工艺化学转化为燃料油。
石油炼制主要有 3 种加工方案:(1)燃料型,是指主要产品用做燃料的石油产品;(2)燃料加润滑油型,此类方案除生产燃料外,部分或者大部分减压 馏分油和减压渣油还被生产各种润滑油产品;(3)燃料加化工型,是指除生产 各种燃料外,还利用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液化气和铂重整装置生产的苯、甲苯、 二甲苯等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合成 氨等,使炼厂向炼油-化工综合企业发展。这种加工方案体现了充分利用石油资源的要求,也是提高炼油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目前石油加工的发展方向。
中国炼油工业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863 年第一次进口煤油,到1963 年油品基本自给自足;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末,中国炼油行业在产能规模和技术上都实现了巨大飞跃,进入世界炼油大国行列;第三阶段,即从 21 世纪初开始到 2020 年左右,实现从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根据《2021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到 2021 年末我国炼油能力已赶上美国,达到 9.1 亿吨/年,预计 2022 年仍将延续炼油能力较快增长的态势,走势异于世界主要炼油国家。炼油实力持续提升,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
(资料图)
注:数据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超级石化、《2021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整理
但是,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
①开工率常年偏低,盈利能力不足
2020 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开工率基本与 2019 年相当,受疫情及经济低迷影响,营业收入及利润大幅下滑。2020 年我国原油加工量 6.57 亿吨,2016~2020年均增长率 5%,年均开工率 75.3%,高于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 7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常年开工率居于 80%以上),还有明显差距。2020 年我国炼油行业营业收入 3.38 万亿,降幅 15.4%,扩大 0.8 个百分点,利润同比下降 45.6%。
②产品价格市场化不足,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成品油出口价格、国家发改委定价、国有石化集团内部定价和外部采购价格以及地方民营炼厂市场销售价格并存,其中只有出口价格是完全市场化的,其他价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由于缺乏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炼油企业的竞争力较低,也缺乏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经验。我国正在不断加大石化行业开放力度,一旦市场高度开放,我国炼油企业将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③市场主体多元化,行业竞争加剧
进口原油“双权”放开,我国炼油行业已逐渐形成国企、民企多样化市场格局。国有炼厂方面,2020 年我国国有炼厂 92 家,炼油能力 6.25 亿吨,较 2019年 6.09 亿吨,同比提升 2.6%。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仍是最大炼油央企集团。中国石化已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四个世界级炼化基地建设:中国海油已完成 2,200 万吨/年炼油、220 万吨/年乙烯基地建设。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家央企炼油规模占全国的 60%以上。
民营炼厂方面,2020 年我国民营炼厂133 家,炼油能力 2.47 亿吨。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石化等单位开始在沿海石化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山东、陕西民营企业迅速扩张,炼油能力已达到 1.35 亿吨。预计“十四五”期间民营企业炼油能力新增 7,600 万吨/年。我国炼厂大型化、基地化发展已成主流趋势,国有炼厂和民营炼厂遍地开花,市场竞争逐步加剧,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从投资拉动转向技术改造、结构调整。
从全行业来看,我国炼油行业正在一个转型期,面临着炼油能力过剩、竞争主体多元化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