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晚间,北京商报调查发现,本该是临近春节前的销售旺季,家乐福超市九棵树店的货架却出现了货品大面积空置的情况,饮料、零食、乳品等货架上仅外面一侧摆放了商品,里面均是“空荡荡”状态。此外,家乐福购物卡无法正常使用和结算,可用购物卡结算的商品已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这些经营细节透露着家乐福的困境,或许难以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消费提供足够和多元的商品。自去年起,家乐福超市关店加快,品牌供应商要求冻结家乐福银行存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在零售行业内卷、竞争下,大卖场们的一线生机在哪儿?
购物卡使用受限制
就在这几天,在消费者的眼中,家乐福超市的商品被分为“可以用购物卡”“不可用购物卡”两类。
1月7日晚间,北京商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家乐福超市九棵树店,在年末年货销售旺季,很多礼盒、牛奶等商品堆头上贴上了“不可使用购物卡”的标签。同时,店内张贴了“由于系统升级,购物卡暂时不能结算”的通知。
在家乐福超市九棵树店内,仅少数商品价签旁摆放“此单品可以使用购物卡结算”的标签,同时,可以使用购物卡购买的商品占比居少数,例如饮料等,不过这些商品已被抢购一空。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两位收售购物卡的黄牛,两位黄牛均表示,暂时不回收家乐福购物卡。
闲鱼设置的卡券回收入口处,家乐福购物卡一栏标记“维护”,暂时无法提交卡券信息供回收。
图片来源:商业那点事儿视频截图
对于上述情况,北京家乐福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前期购物卡系统升级是有商品使用收到限制,目前北京家乐福基本上恢复正常。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家乐福超市门店还是线上渠道,家乐福的购物卡在正常销售。
上述情况也蔓延到其他城市。北京商报记者在社交平台查询发现,昆明等地家乐福也存在购物卡购买商品受限制的情况。不久前,家乐福昆明正大风尚购物广场店在服务台和超市入口显眼位置,摆放着家乐福昆明官方此前发布的《关于家乐福正常经营的申明》,旁边还有另一个告示,内容为商家全新推出“福气心选”系列商品,该系列是家乐福新供应链模式商品池的商品,主打高性价比。因购物卡系统与新商品池系统对接开发周期问题,目前该系列商品仅支持支付宝、微信、云闪付、银行卡、现金等结算方式,暂不支持购物卡结算。
千万存款遭冻结
商品是否使用购物卡结算,或许还需要家乐福超市与品牌供应商进行博弈。货款回款问题盘旋在超市与品牌之间。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尤妮佳生活用品(中国)有限公司与家乐福(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仲裁程序中的一审非诉保全审查裁定书公开。文书显示,申请人尤妮佳公司要求冻结被申请人家乐福公司银行存款1389万余元,不足之数查封扣押其相应价值财产。法院认为,尤妮佳公司该申请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裁定执行。
尤妮佳为日用品企业,旗下有尤妮佳纸尿裤和苏菲等品牌。
2022年以来,家乐福被供应商追收货款的事件频繁被曝光。此前,西南地区供应商透露,2022年下半年起,家乐福超市频繁拖欠货款。在这位供应商暂时中止与家乐福合作时,家乐福欠该供应商的未结货款金额约240多万元。
前三季度关店54家
在国内消费习惯向即时配送倾斜,家乐福等大卖场电商化程度较低,其生存空间也被挤压。2019年,家乐福中国80%股份由苏宁国际完成了收购。但这并没能挽救家乐福,被收购后的两年中,家乐福中国门店的坪效持续下降,连续亏损。
苏宁易购2022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家乐福无新开门店,闭店数量达到54家,门店数量从2021年底的205家减少到151家。2021年,门店数量净减少23家,2020年净减少5家。随着关店节奏的加快,目前杭州、成都、福州、济南、南昌等一二线市场已无家乐福身影。
苏宁易购表示,公司净利润亏损很大原因是受家乐福的拖累,其下滑的业绩难以分摊较高的固定租金成本。为缓解亏损,公司正在全面开展家乐福业务调整,关闭部分区域门店。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截图
尽管家乐福一直对外解释或者辟谣,却始终没有走出困境。关店速度也在加快。家乐福2020年门店数减少5家,2021年门店数量净减少23家。在2022年三季度现有门店对比其中报数据,三个月中门店数减少了30家,关店速度远超上半年。
超市江湖“变天”
对于超市行业而言,家乐福具有一定具象意义,它出现存在的回款拖延、加速关店等问题,反映出大卖场发展日渐式微的窘境,传统超市卖场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表示,由于互联网、电商的发展,大型超市一站式购物的优势消失了,如今超市正处在一个谋求转型的背景下。他认为,全渠道或许是转型的一个思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此外,超市本身业态调整也是一个方向,如社区超市、会员制超市等。超市转型的方向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各零售企业有更多的投入与试错。
从零售企业先后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业绩数据来看,商超业整体呈现分化,企业营收逐渐回暖却也仍旧亏损。在当前关键节点下,企业仍在升级迭代中摸索前进。
在新的趋势之下,仓储会员店、生鲜电商、社区小店或是大卖场,需要不断进化、变革来适应消费者。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兴在这个时代激烈碰撞、相互借鉴,商超也将迎来新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