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ChapGPT疯狂刷屏,全网欢呼AI将进一步替代人工的当下,金融业内同样引爆大讨论,未来究竟有多少岗位会消失。
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不少用户尝试让ChapGPT替代理财师给出投资建议,甚至券商用ChapGPT撰写的行业研报也获得了专业人士的好评,这也让许多人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ChapGPT能否帮忙「赚钱」。
(资料图片)
然而,在ChapGPT狂欢的同时,中国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巨头却在悄然「反向」布局——开始扩招「理财师」。
其实从去年开始,各大招聘网站已经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一些金融机构的朋友也提到,身边有不少同事都曾接到猎头电话,只是工作地点在杭州,限制了一些人的选择。
我与几位银行理财经理交流后发现,除了薪酬外,相对弹性的工作时间和友好的工作氛围则是蚂蚁理财师这个岗位更吸引人的原因。
其中一位正在考虑该机会的朋友告诉我,现在背负的指标压力越来越大,要卖各种产品、要不停拉新,还有各种管理内耗……尽管听说互联网大厂也很卷,但线上理财师工作内容比较聚焦,工作环境也比较单纯,是她目前很向往的一种状态。
据了解,蚂蚁理财师的定位是「营销+陪伴」,主要服务于支付宝的既有客户。收入是底薪+提成的模式,其中的核心考核指标是其客户在蚂蚁财富上的AUM增量。
其实,蚂蚁的理财师团队早在2020年便已成立,但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昨天,我拨通支付宝上的联系方式,经过了近10分钟的等待和多名客服的转接后,最终一名客服告知我:该业务仅在小范围试行,暂时不能对我开放。
互联网代销平台试图引入理财师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伴随着这几年公募基金的大发展,国民理财意识和认知已有较大提升,理财用户的基数和到需求都在快速增长。
抛开其他优势不说,在2022年市场震荡不断的情况下,相比冷冰冰的文字,一名理财师的安抚,显然可以更有效地熨平用户的焦虑,这种真人的陪伴是无论多智能的客服都难以替代的存在。
再从商业角度看,从0基础的「小白」用户,到富有经验的进阶用户,如何为不同层次的理财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如何抓住日益成长的高净值客群,本就是线上平台们的长线课题。
根据中基协披露的「2022年三季度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情况」来看,蚂蚁基金的非货规模依旧遥遥领先,权益基金的保有规模则紧随招行之后。对于后者,业内普遍认为,反超只是时间问题。
从发展角度,蚂蚁需要「破圈」,客户链必然要「向上」走。不仅如此,其本身已有的庞大客群逐渐成长,理财需求愈发多元化,同样需要更精细、更专业的服务,理财师的介入很有必要。
这种变化也跟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阶段有关。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提过一个观点,当前财富管理行业进入了「平权时代」,即作业方式已经平权化和民主化。
他认为,目前各家机构在产品、服务、工具等方面的标准已基本拉平,很难单纯依靠爆款、流量或费率优势来吸引用户。未来,财富管理机构比拼的是客户服务的深度、资产配置的能力。
换言之,对于包括互联网代销平台在内的所有财富管理机构而言,依靠流量、效率、体验、费率等优势驱动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盈利来源要逐渐转向服务费、管理费。
理财师这一角色的介入,无疑能让蚂蚁更快地靠近目标。
其实,对于纯线上的互联网代销平台而言,类似理财师的配置并不鲜见,曾经的陆金所、京东、天天基金等都有所谓的投资顾问。前两者的重心在于销售公募基金,天天则是在私募产品上。
一位公募基金电商部负责人认为,如果专业能力足够强,线上投资顾问的作用非常直接有效。并且,现在有了技术手段的介入,线上沟通的效率和效果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对于客户需求、风险偏好等,大数据已经可以做到非常精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系统可以为其匹配最适合的投资顾问,除了专业层面的考量,顾问的性别、声音、沟通风格等,都会寻求适配。
跟贷款产品的电销不同,理财产品的专业属性极强,员工很多是来自金融机构的理财经理,并且都需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等,进入门槛普遍较高,并且后续还有持续高频的内训和学习。
前述公募基金人士认为,「要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与投资者建立信任,是一件更难的事。」所以对线上投资顾问的综合要求,往往比线下理财经理还要更高,这也是过去互联网代销平台并未大规模组建投资顾问团队的原因。
而且从实践效果来看,线上投资顾问在与新客户的沟通上效果甚微,所以他们主要还是服务于平台已有的存量客户,希望可以通过深度沟通和专业建议提升客户在平台上的资产规模,这也与财富管理市场越来越注重存量运营的大趋势相符。
毕竟,「信任」是大财富管理时代最核心的壁垒。平台要想与客户建立深度连接,进一步提升每位客户的ARPU值(用户平均收入),适当的人工介入显然还是最有效的方式。
但鉴于财富管理业务的特殊性,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有「人」的介入,就无可避免会面临来自道德、专业、合规等多方面的挑战。尤其,对于一直定位于做开放平台,希望保留更多科技「标签」的蚂蚁而言,这一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