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颜值新场景新赛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保定贡献·新赛道篇①
小田变大田 增产又增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定兴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访
01:21视频摄制: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连成 通讯员叶天皞
日前,总投资30亿元的五得利(定兴)面粉面制品项目签约。“集团决定在定兴县建设小麦面粉和面制品加工项目,正是相中了这里的高标准农田和稳定的小麦产量。”五得利面粉集团董事长丹志民说,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小麦180万吨,生产各种高端面食50万吨,年销售额可达80亿元。将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定兴县坚决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村级党组织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为抓手,以农田新基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融合化、生态化,努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
在固城镇北店村高标准农田,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通讯员 张曾良摄
整合农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经营
6月20日,站在定兴县高里镇景安村的农田里,成方连片的田地里机声隆隆,数台播种机正往来穿梭着播种玉米。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增产又增收。”站在田边查看播种情况的景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满术平说。2020年10月,景安村党支部创办全县首个合作社,对村里1200亩土地进行了流转,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因高标准农田消除了界埂沟渠,增加了8%的种植面积,村里一下子又多出96亩种植面积,按照亩产450公斤计算,多打4.32万公斤小麦,1公斤小麦市场价按2.6元算,那就增收11.23万元。
定兴县拥有58万亩基本农田,是平原产粮大县。“虽然农田总面积比较大,但人均承包面积也就一亩左右,每户平均下来不超过10亩。”定兴县委书记都建华介绍,田间地界纵横、田埂沟渠繁多,妨碍现代机械化作业,还浪费耕地。此外,大量农村劳动力已脱离农业,很多人不愿种地、不会种地。如何在县域范围破解“地往哪里去,粮由谁来种”问题,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村里之前也有大户承包种田,但存在许多弊端。”满术平说,大户只种植经济作物、不种粮,只要效益、不养地。土地无法集中,还是呈分散状态,一旦出现经营亏损,村民收益无法保障。
在市委组织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定兴县经过反复讨论、推演,决定推行由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实现“小田变大田”。“在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吸引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整合农田集中连片,再由合作社进行规模性流转或自主经营,构建‘村集体+农户+经营者’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蹚出一条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子。”都建华说。截至目前,定兴县246个有耕地的村,全部建立了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
“小田变大田”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一步。定兴县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分三个版本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1.0基础版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进行,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2.0提升版是在1.0版本基础上改造提升机井,增容改造农田输配电设施,加装地上移动式喷灌设备;3.0智慧版为打破田间路、田埂、沟渠等原有界限,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实时检测、精准管理。目前,该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4万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成本并不高。主管该项工作的定兴县副县长杨志杰介绍,即便是建设3.0智慧版,每亩只需投入4000元。国家每亩补助1700元,还剩每亩2300元的建设成本。每亩地每年收入1700多元,在村民和村集体都有收益的前提下,只需每年拿出400元,五六年就能偿还完建设成本。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传统农田焕发活力。“村集体年收入由之前的0元变成去年收入50万元。”满术平说,村民收入也更有保障,除了每亩每年1000元的保底收入,每亩还分红300元。
日前,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农田服务中心智慧终端大屏远程查看农作物长势。 河北日报通讯员 张曾良摄
搭建智慧大脑,助力农田降本增效
一大早,农业技术员杨文静赶到固城镇北店村智慧农田服务中心,几位年龄较大的村民正等着学习如何用手机“浇地”。打开手机应用软件、选择3号灌区、设定灌溉时间、点击设备启动……简单几步操作后,通过中心墙上的大屏幕,可以直观地看到3号灌区内缓缓伸出伸缩式喷灌连接杆,杆头钻出地表旋转喷洒,完成后又缩回地下。“以后在家歇着,就能完成浇地啦。”几位村民说。
据杨文静介绍,伸缩式喷灌连接杆等距埋设,地下管道串联所有连接杆,作业完成后,连接杆缩回地下40厘米处,不影响大型机耕翻地,可以连续使用15年。同时,还能将水、肥、药一体调兑输送。“过去每人一天只能浇5亩,现在一按手机就能轻轻松松覆盖2095亩。”
在北店村,智慧农田服务中心让高标准农田有了“智慧大脑”。走出中心,不远处有一块被栏杆围起的场地,分布着土壤墒情监测仪、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视频监控、气象站等智慧农业设施。“这些设备收集到的视频和数据,都会汇集到手机软件上,通过一部手机实现对气象、虫情、苗青、墒情的实时监测。”杨文静说,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求,专家分析研判后,在手机上发布灌溉、施肥、喷药、除虫等指导,村民点点手机轻松管理上千亩农田。
这种高标准智慧农田模式,在定兴县已有1.6万亩,今年还将新建完成1.9万亩。
散户收割小麦每亩60元,大田收割仅需每亩30元,费用节省50%;原来浇水每亩需50立方米,现在仅需30立方米,节水达40%;使用无人机遥控喷药、杀灭病虫害,每亩地节省农药10%……说起高标准智慧农田的好处,北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牛宝平滔滔不绝。“智慧农田实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我们总结是‘三减两增’。”牛宝平介绍,三减即人工成本每亩减少约200元,肥料农药每亩节省约100元,机械费用每亩节省约95元;两增即每亩增加产量约75公斤,每亩增收约195元,每亩增加秸秆综合利用收入约150元。
“里外相加,每亩共计增加收入740元。不仅将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手里,还实现了稳定增收。”牛宝平说。
在北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气象站,农业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实时监测设备。 河北日报记者 李连成摄
记者感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生产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重要抓手。
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需要尊重农民意愿。定兴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创新机制保障,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自愿流转土地,不用干活也能挣钱,激发出他们参股合作社的积极性,为耕地成方连片经营破除了障碍。这为各地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定兴县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突出农业科技应用导向,积极推广智慧农业,让科技好学好使好用,真正实现降本增效、增产增收,打通科技进村入地“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记者 李连成
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