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敢为这事封杀她,才是真堕落
蝉创意| 2023-05-25 09:54:51

开篇先来一个灵魂叩问:


(相关资料图)

你决定投身某个行业的初衷,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无非两个:要么谋生,要么谋爱。

但如果,恰好你选择的行业效益不好,为了热爱和追梦,需要你割舍和放弃很多东西,譬如钱财、名望、和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

你愿意割舍到什么程度?

最近,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何赛飞老师在节目中掷地有声的一席话,赢得了节目里、网络上的满堂喝彩。

任何的话题热议背后必然包含了群体性的情绪。

这席话不止在讲戏曲,也在讲每个普通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阻碍和挫败。

这段网络热传的怒斥视频,来源于近期举办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节目,在这场弘扬传统戏曲梆子戏的节目中,一个出演了《清风亭 · 舍子》的选手张军波,得到了评委何赛飞老师的高度赞誉。

何赛飞老师被作品感动得泪眼婆娑,一个劲地夸选手演绎得精准到位,才能把全场观众评委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但主持人接下来说的一番话,却让她转喜为怒。

戏曲振兴道阻且长,

该由谁背锅?

这位选手的奋斗经历辛酸而坎坷——

他因热爱戏曲又有天赋,被太原剧团挑选进入剧团深造,以放弃和妻儿齐聚的代价,离乡背井来到省城,结果一入戏曲深似海。

在他长达 5 年时间都得不到转正的 " 试用期 ",张军波的待遇只有剧团提供的宿舍,和仅仅 1500 工资。

入不敷出的他别说养家糊口,就连自己生活都成问题。

不想放弃戏曲梦想的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要兼顾戏曲排练,业余时间还得做开网约车、送外卖等兼职来帮补家用,过得十分窘迫。一个人拉扯 3 个孩子的妻子承受不了丧偶育儿、经济捉襟见肘、与爱人分隔两地的痛苦,几次提出离婚。

追求梦想的赤诚之心当然可贵,但明明有天赋有能力,却因为坚持梦想,反而落得一个穷困潦倒,险些妻离子散的结局。

何赛飞真心热爱戏曲,又爱惜人才。

怒极的她当场开麦,当众炮轰戏曲行业的黑幕:

" 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以后封在仓库里面,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复兴传承你们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她哽咽着发出公开的质问,赢得了掌声雷动。

她自己作为明明热爱戏剧却无戏可唱,只能曲线发展去拍电视剧,谋生再谋爱的戏迷,何赛飞老师深知在这一行到底有多艰难——

内部管理水深,人才不被重视,类目没有市场,缺乏潜在观众。

这段发言里当然还有更猛烈、更尖锐、直击要害的抨击,连她自己在说的时候也预想到了,但仗义执言的她仍然决定为了自己热爱的戏曲冒险一次——

" 振兴戏曲真的不是靠喊。我在这个平台说这个话,可能到时候又要(连累节目被)停了。对不起,但我真的,(就算)你们把我抓了我也要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大多数圈内人左右逢源,互相吹捧,虚与委蛇的时候。

像何赛飞老师这种量级的公众人物,本可像其他人那般光鲜亮丽地露个面,在安全线内说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然后美美地、安全地拿了通告费就回家。

但爱戏曲至深,也怒其不争的何赛飞老师,仍然选择了站出来炮轰行业潜规则,一把扯下它的遮羞布——

即便这种尖锐发声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

传统戏曲的振兴磕磕绊绊,到底应该由谁来背锅?

第 25 届中国戏剧 " 梅花奖 " 得主史依弘曾谈过同样问题:

观众来来去去都要看旧戏,但旧戏申请不到预算,无法做形式上的改良;而新戏打磨时间短,不受观众喜爱,导致排片率越来越低,从此被束之高阁。

" 新戏就演两场结束了,高高挂起了,几百万的戏,啪,参加一个艺术节完了,结束了。就演两场、三场收掉了,你还想让他好看,还想让他流传,想都别想。"

要求创新,但又没有耐心等出成果,容不下创新过程中的试错损耗,戏曲的守旧衰落就成了必然。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更深层次原因,蝉主属于外行,在此不能妄言。

所以大家的喝彩和掌声中,不仅有对她发言内容的认同,更有对她敢于抨击勇气的钦佩:

像她这样冒险讲真话的圈内人,实在不多了。

甚至有不少网友开始担忧起何赛飞老师未来的职业生涯:" 连这都敢说,她是不想在这行干了吗?"

传统文艺的衰落,

需被救亦需自救。

而这次的大实话,本来是面向相对小众的戏曲行业,为什么会在全网范围内引发网友齐声叫好?

本质上还是源于大众对内娱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以及对德不配位的流量们的不满——

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当肩负起传承功能的艺术家、工匠、科教医学技术研究人员们,收入微薄,生活清贫。

全靠用爱发电,凭借一腔热血和发自肺腑的热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念感和责任感,甘愿在现实面前折腰。

与之对应的是空有脸蛋,但 " 唱跳演三废 " 的美丽流量们,拿着天价出场费,享受着粉丝的无脑吹捧和洗地,却吊儿郎当地敷衍交出一堆不尊重观众智商,也没有营养的流量垃圾。

其实不只局限在戏曲行业,让工匠和传统艺术从业者以及科研人员们能有尊严,有饭吃,有工开,是全社会都需要努力的方向。

但与此同时,传统艺术和技艺行业也不该只停留在 " 坐等要靠 ",还需自己支棱起来。

如今国潮的趋势席卷大地,这场东风就是最好的赋能。

所谓国潮,就是中国特色的元素和当下热门的潮流因素进行创新性的结合和碰撞,两相赋能,互相促进。

眼看各朝代的汉服在年轻人群体中受热捧;故宫和各地历史名城推出的文创、美食、衍生品成为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产品;

西安古城因名胜古迹吸引来如织的旅客人流;河南卫视靠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精彩节目全网翻红……

每一样都能圈粉无数,带来无数关注度和经济效益。

而这些收益和流量让从业者尝到甜头,就更有动力,也更有资源反哺到产业的长远发展中。

从文化出圈角度谈: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地改良和更新,旧事物需要注入新元素,才能焕发生命力。

相声也属于传统文化,而德云社之所以能大红大紫那么多年,除了作品本身精良外,离不开流量吸粉和营销破圈层。流量经济虽然饱受质疑,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若一个行业没有足够的受众和体量,没有造血能力永远只靠外界输血,那就永远无法进入良性循环——

先穷尽手段把流量做起来,再谈弘扬传统文化技艺。

从行业管理角度来讲:在其位的行业话事人有没有用心去运营和盘活,大家一定是看得见的。

山东淄博的烧烤热风靡全网,火的不是烧烤本身,更是当地管理人体恤、贴心、全面、周到的后勤服务。他们动员所有资源为到访旅客全程保驾护航,确保每一个到访者都能玩得尽兴又安心。

如同何赛飞老师怒而质问的那一句:戏呢?钱呢?都到哪儿去了?

对戏曲和传统文艺的资金扶持力度已经足够多了,但这些资源具体如何落实到位,不该成为一个 " 迷 "。

任何事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而既然是人的问题,那到底是奋进还是摸鱼,又或者浑水摸鱼,就不能只依赖从业人员的主观意愿和个人自觉。必须得依靠外界更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或面向大众公开方便监督。

何赛飞老师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期待她的发声能泛起波澜,救式微的戏曲行业于水火。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