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粉笔绘出大世界
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2-05-15 05:20:42

5月2日,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孕育桃李、耕耘四季。粉笔如何生产?湖北省应城市盛产石膏,这里的粉笔产业兴旺蓬勃,不少村庄依靠粉笔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其中名气最响的是被当地人称为“粉笔村”的刘垸村。

生产粉笔百余种,广泛应用于教育、娱乐、工业等领域;销路打通海内外,出口美国、法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广纳会员企业150余家,解决4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带着好奇心,记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前去探访。驶入刘垸村,道路两旁、农舍前后,一排排、一层层正在晾晒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粉笔渐入眼帘。

粉笔在这里已有7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单件制作到批量生产,从挑着担子、推着板车叫卖到货车运输,劳动群众靠双手打开了大市场。刘垸村党支部书记刘汉涛介绍,粉笔制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手艺活。

生产线上,58岁的刘垸村村民刘先平有条不紊,他先将石膏粉充分溶于水,再倒入多孔铜制模具,最后从模具中倒出粉笔……“粉笔制作流程中最重要的这三步称为‘打浆、灌浆、出模’。”每一步都是对粉笔匠人技艺的严格考验。

有着20余年制作经验的刘先平总结了一套粉笔制作心得:“打浆前,水与石膏粉要保证5比4的配比,水多了粉笔易碎,水少了太硬写不出字来;打浆时间不宜过长,不然会提前凝固;灌浆时间也要适中,时间太短粉笔易断,时间过长不易自然出模。”

“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粉笔,其制作流程更加复杂。”刘先平补充说。

粉笔质量再好,没有销路怎么办?应城市曾面临这样的问题。2000年,当地粉笔销量趋于饱和,粉笔滞销,如何开拓新市场成了难题。

彼时,靠父母卖粉笔走出去的名牌大学毕生刘晓锋选择了逆行。看到家乡的兴衰起落,他意识到,传统销售模式难以壮大产业,必须把资源整合起来,开辟全新的销售渠道。

刘晓锋从深圳返回刘垸村,开始创业。他尝试从互联网寻找销路:制作网页、拍摄产品照片、注册各大网站会员……一番在村民眼里非同寻常的操作后,刘晓锋收到了一份来自外省某教育局的10万元订单。不久,他又接到了一笔国际订单。“当时正值国外复活节,客户想要30余万套鸡蛋形状的粉笔。”刘晓锋说,这让他喜出望外。

接连而来的大订单让村民对刘晓锋刮目相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应城市的粉笔做出了品牌,最高产销量曾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不少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的客户也闻声而来,纷纷签下订单。

刘垸村的粉笔销路越走越远,源于村民们对粉笔生产的不懈革新。刘垸村打破原来单一的教学粉笔品种,生产出百余种粉笔,涵盖儿童涂鸦粉笔、荧光粉笔、船舶粉笔、木材粉笔、医药粉笔、金属高温标记笔等,广泛应用于教育、娱乐、工业等领域,远销国内及全球100多个国家。仅2020年,全村粉笔销量就达到500万箱。

“产业壮大的同时,村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粉笔撑起了村民的‘致富伞’。”刘汉涛说。

记者在刘垸村沿路看到,不少村民正在摆放、晾晒粉笔。村民涂菊华说:“干这一行不算很累,主要是能在家门口就业,工资也不少。”53岁的涂菊华受雇于湖北省三戟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现在每个月能赚3000至5000元,比起在外打工,心里特别满足。

“劳动致富最为光荣。应城粉笔协会将鼓励更多老百姓加入粉笔产业,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将粉笔打造成应城的亮丽名片。”作为协会副会长,刘晓锋对当地粉笔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田中全 王天宇)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