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县的许志刚、许志强这对孪生兄弟,被评为“2016年度CCTV全国三农人物”,他们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种树绿化荒山,种庄稼保障粮食安全,根雕作画传承传统文化,用坚持、勤奋和传承,书写着他们的“三维”人生。
一生种树
一进入“刚强”兄弟所在的村庄,绿色便簇拥而来。
(资料图)
很难想象,52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房前屋后到处是深沟大窟圈,风蚀和水蚀让土崖一次次塌陷,窟圈越冲越大,整个村庄都有被冲走的可能。村里时有人掉下窟窿,十分危险。
为了保持水土,保护家园,他们决定种树。
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没有树苗,他们就挑着粮食徒步30多公里,走七八个小时到邻县的集市卖钱,买树苗;刚包产到户那年,树苗一根3元钱,相当于10斤面的价格,家里仅有的5元钱也被他们购买了树苗;家里的好地,都被他们换成了沟壑里的陡坡地;他们用绳子吊着自己,下到半崖上栽树……
他们在家门前的悬崖边种树,在种树的地方筑埂,山水带着泥土流下来后,淤高土埂,在泥土淤起的地方再种树,再筑埂。树长,埂高,家园稳当。
水土一点一点留住了,荒山也一寸一寸变绿了。曾经的窟圈和荒坡,都扎满了绿油油的松树。甚至,他们把南方的芭蕉和棕榈也种到了家门口。
成为“全国三农人物”后,“刚强”兄弟更加“疯狂”地种树。从2016年到2022年,他们又绿化了100多亩荒山。许志刚还入了党,在自己的林子旁边建起了“初心林”,带动更多的人种树。52年来,他们种植的树木达到10万余株,绿化面积超过500余亩。他们说,要一生种树,直到种不动。
山绿了,他们又打起了水“主意”。家门前,有一条季节性的小溪。为了留下水,他们又集资筑坝。
绿满沟壑,山水相依,换了人间!
一个濒临消失的村庄,在许志刚和许志强的营造下,变成了一个美丽宜居的绿色“桃源”。山上的树更多,枝杈上更加枝繁叶茂,村庄变得更绿。很多人慕名而来,“刚强”兄弟带起了张川村的乡村旅游。
四季劳作
他们种树是好手,种庄稼更是把式。
他俩至今是村子里种粮最多,种植品种最多的人。粮仓里的余粮,可供他们足足吃上好几年。
从四岁开始,他们就跟在大人后面干农活。种地成了他们一生的使命和责任,成了他们生而为人的根本。“庄稼人就得种好庄稼,这是根本。”许志强坚定地说,庄稼种好了,心里就不慌了。
他们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生产紧凑而科学。从立春到大寒,每一个节气,他们都有农事安排和生产。
长年累月地和土地打交道,让他们总结和摸索出了很多种地的“土科学”。
“刚强”兄弟认为种庄稼最关键的是“倒茬”。胡麻地倒茬种扁豆,扁豆地倒茬种小麦,小麦地倒茬种谷子……“刚强”兄弟乐此不疲地将土地“倒”来“倒”去,庄稼一茬比一茬旺盛,收成一年比一年多;他们熟识每一寸土地上庄稼的“脾气”,注重调节耕地的温度,根据不同的作物需要来调整土地的温度,不耕不翻保持土地温度,反复翻耕来降低土地温度,增减土地的肥力。
他们到地里,总是会抓起一把土,用舌头舔尝,判断土地的酸碱性。根据土地不同的酸碱性,来配方不同的肥料。他们很少使用化肥——他们自己造化肥。落下来的树叶,枯掉的树枝,与牲畜的粪便沤在一起,就是很好的肥料。他们根据土壤的酸碱性“配方”有机肥:酸性土壤上沤粪,要撒上草木灰,既能中和土壤,还能杀菌,通风透气;在碱性土地上沤粪,要加上油渣,撒上针叶松树下的土壤,以此中和土地的酸碱性。
看着家乡的土地荒芜,他们由衷地难过,“地种三年比娘亲,土地养活着祖祖辈辈的人,土地荒了农村就死了。”许志刚充满哲学意味地说,保护土地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土地,让土地养活人。74岁的老哥俩,流转了村里的撂荒地,种植油用牡丹、金银花等经济作物,不遗余力,让村上的土地生机勃勃。
一年四季,耕作、收获。
用汗水和心血,在生活的土地上凝结着一生的感情,厚重深沉。他们说,劳动是最快乐的事情。
砚田勤耕
许志刚和许志强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
对劳动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曾经的贫穷让他们无法读书识字,但他们却神奇地传承了绘画和根雕艺术。
很小的时候,他们便捡来各种树根,在爷爷的怀里学习根雕;深受母亲的濡染,从母亲精妙的绣针里感悟到了绘画技巧,自学国画。
许志刚的根雕以神话故事为主。他说,这些神话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精神。许志强的根雕则以动物为题,充满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许志强喜欢画龙和马,龙马精神,奋发向上;许志刚的国画则以山水为主,山水在纸上,山水在心间!画完画,请别人题字。他们记住题字内容,一有时间就口诵指划,反复练习。时间长了,也就学会了“画”字。
一刀一刀地雕刻,一笔一划地渲染,传统的根雕和绘画艺术折射出他们的精神天地。“人活着要有志气,要有精神。”许志强说,有了志气和精神,人就立起来了。
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还体现在家居建筑上。他们分别给自己的宅院命名为“芳草苑”“丹枫园”,房屋建筑匠心独用,别具一格。六角飞檐全庭子,四门八窗十二柱。推开雕刻精美的房门,挂着各地名家的书画作品,文气氤氲。
“刚强”兄弟家后面的山上,就是秦长城遗址。小的时候,他们在遗址下面放羊、劳作,在老人们的不断讲述长城的故事里,他们被长城精神深深感染和折服。捡到长城下的断砖碎瓦,他们都小心翼翼包好,回家珍藏。长城边上的土地,他们主动让出两米,以此保护长城。
在长城脚下,他们坚持植树播绿,构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土生土长,他们精耕细作,“粮”苦用心,筑起一道保障粮食安全的长城;根雕作画时,他们捡拾传统,春风化雨,又构筑起了一道精神文化的长城!
锄含云水笔翰墨。义务植树、勤力稼穑、根雕作画,“刚强”兄弟耕罢梯田耕砚田。土地、文化和精神,完美地糅在“刚强”兄弟的人生里,让时光有滋有味。(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张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