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展览中心拆掉围墙,当徐家汇体育场的绿化空间开放为徐家汇体育公园,城市能否打开更多“围墙”,让万物皆可“+公园”?
市政协委员杨文悦说,公园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融合”二字。她解释,这其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园+”概念,比如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公园、借力文化IP打造场景、结合戏曲等传统文化资源,或是把体育场景引入公园中……这些都是市民喜闻乐见的探索尝试。
“其实,公园还有另一种融合方式——‘+公园’。”杨文悦告诉记者,之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上海展览中心拆掉围墙、徐家汇体育场的绿化空间开放为徐家汇体育公园,这些都是我们倡导的有条件的单位将自身绿化空间共享出来,为市民提供游玩休憩的场所,“可以说,万物皆可‘+公园’”。
“脑洞”打开后,上海能有多少空间用来“+公园”呢?杨文悦透露,利用遥感技术观测发现,现在上海中心城区有53块具有开放价值的单位附属绿地,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这些空间开放出来后,园区、街区、校区之间都能贯通融合,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增加城市中的公园空间”。
不仅如此,上海还有更多空间可“挖”——“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也可以成为“公园城市”的一部分。她补充道,优化改造后的农田风貌、乡村风光可以与城市生态空间规划有机结合,打造“乡村+公园”。例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200座乡村公园基础上,可以将绿色田园、美丽庭院中的“小三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设一并纳入生态空间系统网络规划,不仅是中心城区的居民,还有沪郊居民,都能共享“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成果。
规划有了之后,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有哪些“梦幻联动”可以大胆尝试?杨文悦委员给出了她的建议:可以打造一批先行示范区,率先进行规划建设,例如,结合黄浦区复兴公园大门出入口位置和路幅的调整,让新业态与公园联手打造“黄浦电竞之都——量子体育复兴广场电竞中心”,还可以打开徐汇区光启公园的围墙,在徐家汇街区形成“文化+公园”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