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12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双11”的成交额基数早已达到庞大量级。在庞大基数上继续实现稳健增长,不断增强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吸引力,折射消费活力和经济韧性,“双11”也要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作为2021年“双11”的观察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将是一个被重新定义的“双11”,温度、普惠、绿色、可持续是关键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成刚:
在受疫情影响的第三个冬天,“双11”除了继续承载国民消费的热点与前沿话题,也折射了我们的商业世界在面对不确定性的反复冲击下,依然保持着活力与乐观,依然用感知和行动去照顾需要帮助的群体,依然努力前行探索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力量。这是商业的韧性,也是电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位商家、技术人、客服小二、快递小哥的韧性。
从今年的“双11”,我们看到国民消费依然旺盛,一批中小品牌跨越式增长,一大批人气本土品牌受消费者追捧,绿色消费、银发消费、跨境消费趋势明显,由消费驱动的新职业不断涌现。借助电商生态,残疾人、宝妈等就业困难群体也找到了发挥价值和施展才干的舞台。
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翁一:
“双11”进入第十三个年头,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数字,它更深入地探索和拓展了消费的意义,丰富和发展了消费的内涵与外延,由之前相对狭义的、表层的消费走向广义的、深层的消费,同理,它对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是如此,这就是今年“双11”的最大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
2021年“双11”让社会更有“温度”。首先,“双11”展现了电商平台对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的关注。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如何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结合仍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电商平台通过依托淘特直营模式、派驻乡村特派员、设置“公益宝贝”等手段,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其次,“双11”展现了电商平台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为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对网络购物的强烈需求,缩小数字鸿沟,近年来,电商平台持续推动无障碍技术的改造工作,已初步满足一部分视力、听力障碍人群和银发人群的购物需求。
最后,“双11”展现了电商平台对低碳减碳的重视。电商平台在包装绿色化、倡导绿色消费、探索数据中心低碳化等方面积极推动低碳转型。在包装绿色化方面,菜鸟物流用智能箱型设计和切箱算法,做到尽可能回收废弃包材,实现二次循环利用。在倡导绿色消费方面,天猫在“双11”期间设置了专门的绿色会场。
数字经济智库执行院长黄日涵:
今年“双11”,阿里等电商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做足了功夫,提出了很多新举措。首次推出绿色会场,发放了1亿元的绿色购物券,成立了绿色商家联盟,而且和广大合作伙伴以及客户们共同减碳。为号召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回收,“回收快递包装全民领鸡蛋”活动在“双11”成为一个亮点,目前已有300多个城市300余万消费者线上线下参与。从“共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到“推动绿色生产、绿色电力、绿色数据中心、绿色物流的普及”,今年的“双11”,可以说进入到低碳时间。
与此同时,商业对世界的改变大家在13年的“双11”中都可以看到,而公益力量和商家力量的结合让中国的公益产生了新的模式。对于网商来说,公益宝贝是公众参与公益最为方便的方式,卖出一件捐一笔,细水长流,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商业的方法、科技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
对于今年的“双11”,我有三点看法:一是“双11”既是消费的盛宴,也是技术比拼的舞台。以更为低碳的方式提供波峰算力,保障供需有效对接,不断推动着技术、网络拓扑和供应链的优化,在过去的这些年持续提升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并产生良好的技术外溢作用。今年的电商行动与全球气候大会遥相呼应,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二是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产供销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理念与行为模式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未来可能与相关利益主体一起,成为构建相关国际经贸规则中的重要主体。三是电商平台在中国全面脱贫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将会继续向新的领域延伸,以公益、慈善为代表的电商行动很可能会在实现未来经济社会的目标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
今年天猫“双11”,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发现公益宝贝的标识更加明显。公益的数字化、平台化意味着更高的公益效率,也带来更全面发展的期待。一个环节的数字化意味着更多环节的数字化,例如,通过公益宝贝,筹款做到了线上化、数字化、大众化。公益宝贝相匹配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善款使用和监督环节的数字化。今后公益项目设计和专业落地的透明化、数字化也会逐步深入。一句话:商业的方法、科技的力量,将会更持续地改变公益生态现状,推动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