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蓝天白云下,晶光闪闪的西湖水四处蜿蜒,用无声的方式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丝脉与络。
环湖而行,岸边游人如织,远见白鹭遨游天际,近看野鸭三两成群。人与自然的互动,成就了动与静的完美。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和谐共生,是喧闹都市里最美最感人的风景。杭州的湖光山色里,隐藏着最公平普惠的幸福。
守好西湖风光,传承历史文脉。今年是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一周年,回望过去,“西湖人”正接过前人的目光和寄托,努力探索方法、打造模式,全力推进西湖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碧绿湖畔 鱼鸟共生
“绿宝石”之美 属于每一个人
站在今天的西湖边,水鸟云集、鱼翔浅底的美景随处可见,镶嵌在杭州城的这颗“绿宝石”向每一位过往来客,展现她惊人的活力之美。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每一位“西湖人”的付出。
去年秋天,西湖水域撒下的一张网,将神秘的“水下世界”带到市民眼前,对于这里生活着的“原住民”,我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今年已完成西湖鱼类调查三次,按季度完成了西湖浮游生物、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报告正在编制,初稿将于月底完成。根据初步鱼类调查成果,我们将调整本年度西湖鱼类放养计划。”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科长杨俊介绍。
城湖相依、湖融于城,1985年以来,西湖先后实施底泥疏浚、环湖动迁、湖面西扩等项目。一系列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后,“明珠”变得愈发晶莹剔透,水质透明度从最初的40厘米提升到80厘米以上。
在西湖的深情凝望里,杭州市民们也自发承担起保护者的责任,对这池碧水温柔以待。
“4月出生的小鸳鸯长大了,已经进入学飞模式。”每天一大早,“西湖鸳鸯护卫队”志愿者陆建利就会架起相机从家里出发。在他最新捕捉到的镜头里,刚出生没多久的鸳鸯宝宝在彼此的陪伴下,扑腾着翅膀飞下水。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检测员”,鸳鸯对于生活品质要求很高,“它们在选择栖息地的时候非常苛刻,会精心挑选一番,西湖里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可以为他们提供食物,说明鸳鸯对杭州的居住条件是满意的。”陆建利说。
从民众接力护送小鸳鸯过马路、西湖景区的工作人员为小鸳鸯搭建爱心桥,踏进这片土地的人,都毫不吝啬地展示着自己的温柔与爱意。
当好文化景观遗产的“守护者”
西湖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湖之美,美在风光也美在文化。二者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了当好文化景观遗产的“守护者”,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正在这条守护路上大步向前,一刻也不停歇。
十一年前,随着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浓妆淡抹总相宜”,为历代中国人心驰神往的西湖美景,有了对外传播的平台。
2020年,杭州市人大确立每年6月24日为“杭州西湖日”,让全体杭州市民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与韵味。
今年的6月24日,《在西湖遇见爱》开播,其间,由“跨国情侣”们演绎的中国民间故事更是令无数外国友人心驰神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环西湖党群服务圈”西子驿作为对外服务窗口和联通的桥梁,迎来客往,除了杭城市民,更多的是来自外乡的游客们。
走进服务中心,“跟着苏东坡游杭州”主题展览正如期上演,通过这个小小的驿站,近距离感受“老市长”苏轼的故事。
“党群驿站现在作为日常服务点,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也会不定期开展西湖文化活动体验,给游客带去惊喜的同时传递着‘景区’的温情与热情。”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从西湖景区微笑亭到环湖党群驿站,从“竹书鸿工匠服务志愿队”到“西湖文化特使”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目前,西湖景区已经积极搭建了多个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共同参与西湖保护和文化传播工作。通过举办“相约西湖”“原地旅行·走读杭州”等文化活动,依托杭州市“第二课堂”青少年主题教育等活动平台,推动世界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广泛传播西湖文化。
如果你来到这里,就会看见日暮晨昏,老年人在湖边晨练,年轻人在柳荫中谈情说爱,学生在长椅上读书,儿童在绿地上玩耍……经过几代“景区人”的努力,今天,市民可以尽情徜徉在西湖的怀抱里。未来,她还将用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给世界送去杭州的力量。(通讯员 沙姝慧 李梦玫 商报记者 周雨菲 摄影 孙小明 金菁 刘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