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构建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的思考
中国科学报| 2023-08-25 09:47:14


(资料图片)

近日,室温超导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在科学界着手复现实验的同时,资本市场已刮起“超导旋风”。有专家说这是“一个希望和失望反复上演的领域”,而这恰恰说明,当技术还未准备就绪时,市场需求再迫切也只能耐心等待。

在科技成果评价领域,常将技术就绪度(TRL)与市场就绪度(MRL)结合,作为评价技术商业化潜力与可行性的两个重要维度。当市场就绪度较高而技术就绪度还不足时,技术商业化就处于“技术风险”区域,反之则处于“市场风险”区域。对“技术风险”如何实施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呢?引入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是一种方法。

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是国家与地方重大研发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早在2018年,国家与部分省份的重点研发计划就已经探索在项目管理中试行引入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正式引入这一体系,并增加“项目验收将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等四点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行业领域对于如何有效构建这一评价体系仍有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笔者在此提出四点思考。

一是充分理解引入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的积极意义。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适用于重大研发项目或重大工程中研发项目的评价与管理。该体系将技术就绪程度分为9个等级,涵盖从最初设想到现场应用部署的整个过程。引入这一评价体系,有利于项目管理单位做好项目的监督管理、考核验收与风险把控,也有利于项目执行团队对于项目进展进行自我评价,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另外,该体系虽源于项目管理,但实质上是面向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科技成果开展的评价。当投资者或技术需求方考虑是否使用某项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的科技成果时,就可以通过了解技术就绪度来了解一个项目的成熟程度,从而充分了解它的“技术风险”,再结合市场情况作出在本阶段是否投资或者合作的决策。

二是客观认识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的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中,后被推广应用到各种类型研发项目的管理中。这种立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该评价体系本质上是“计划导向”的,因其需求是明确的,比如直接应用于重大工程某一环节,所以不需要考虑商业化和市场情况。而在当前阶段,国内外公共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相当大的部分是有转化应用目标导向的,且主要需通过市场化、商业化方式达到转化目的,其中需考虑的“市场”维度恰恰是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无法覆盖的。其次,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适用于评价来源单一、高度独立的技术,当存在多技术来源且各技术相互依赖时,其局限性就会凸显,就需要我们充分研究技术的生命周期、多技术产品之间的关系,权衡各自权重,以对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例如,可以对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扩展,或者引入系统就绪度评价体系等。

三是科学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在引入构建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时,不能拿来就用,要结合实际情况并遵循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二次创新。首先,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围绕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现有状况进行充分调研。这不能只停留在对于通用模型的理论研究上,还需对于其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广泛调查和研究。其次,要注重专业细分领域的各自特殊性。鉴于通用评价体系未必适用于任何细分专业领域,最理想的策略是个性化定制,即为每个细分专业领域专门打造一套该细分领域的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再次,要注意参与构建该评价体系相关人员的代表性。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引导该细分专业领域的主要相关方广泛参与,包括该领域研究团队、产业界相关专家、项目管理机构相关业务负责人等。最后,需要外部专家的第三方独立视角。要充分平衡好负责体系构建的团队与外部专家的不同思路,以更好地确保所构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是结合不同维度的就绪度打好“组合拳”。技术就绪度与市场就绪度是评价技术商业化潜力与可行性的核心组合,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其他维度的评价。例如,常用的三维模型将政策就绪度(包含监管、法律等指标)引入,以“技术”“市场”“政策”3个维度开展评价;四叶草模型则进一步引入了“管理”维度,用以寻找拥有“四叶之美”的“幸运技术”;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提出的STEP技术评价模型,在“技术”“市场”“政策”3个维度之外加入了“过程”“经济”“感知”等评价维度,被证实具有广泛适用性;还有一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国内外一些概念验证平台,它们借鉴风险投资的逻辑,在“技术”“市场”维度基础上重点引入“团队”维度,建立了符合概念验证工作需要的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体系。总而言之,具体实践中我们以“技术就绪度”为起点,结合不同维度的就绪度打好“组合拳”,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评价工作。

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是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只要我们结合实践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模式,就能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推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与转化。(作者系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副院长)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