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河南新县:巩固脱贫成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2-09-21 18:46:03


(资料图片)

河南省新县积极巩固脱贫成果,多举措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产业资金的投入方向由原来的到乡到村到户调整为到乡到村带户,集中发展致富产业,通过壮大合作社和经营主体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52个,实现了73个脱贫村全覆盖。

做好稳岗就业。新县积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依托信阳涉外学院,开办家政、电商、养老护理员等特色技能培训班,全县共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032人次参加培训,帮助580人取得技能证书。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帮助群众外出就业,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8场,达成就业意向1286人。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周边人群就地就近就业,2022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1笔2319万元,带动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253人。充分发挥公益岗位托底作用,全县公益岗共安置就业困难群众3918人,其中脱贫户2879人,三类户433人。

推动金融扶持。新县深入开展“三排查”活动,对前期已还款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户全面排查、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脱贫户重点排查、监测户逐一排查,简化办理手续,切实提高办贷效率,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充分满足脱贫人口和带贫企业信贷资金需求。全县累计发放贷款2.28亿元,为2837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新县立足优势资源,做强产业发展“新引擎”。

选准路径,突出发展“重点”。研究制定新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油茶、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淮南黑猪等主导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制定特色农产品标准20个,通过“三品一标”及第三方有机认证农产品24个、基地面积58.9万亩,成功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创新模式,破解发展“难点”。不断创新“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带贫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兴办扶贫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县累计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全县8024户26730人通过租金、薪金及股金获得稳定收入。

发挥优势,培育发展“亮点”。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和古色乡村资源,把旅游作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引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新县味”系列农产品品牌89个,发展旅游商品340种,建成水塝院子、西河恋歌等精品民宿119家,发展农家乐700余家,全县84%以上的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人均年增收5000元。

招才引智并举,建好优质人才“蓄水池”。多元化引进人才。制定《深化“红城英才计划”实施办法》,积极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共招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451名。以机械总院集团定点帮扶新县为机遇,充分发挥其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为毅辉智能制造、德龙玩具公司等新县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扶贫专家行10余场次,着力解决技术困难、生产工艺问题以及产品定位和销售策略,提升了本土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多渠道培养人才。根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紧扣“能力培训、孵化创业和带动增收”三大环节,对脱贫村两委班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从事农业,有脱贫致富带动能力的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火车头”。累计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275名,带动周边800余户困难群众稳定增收。多措施留住人才。创新推出“人才服务金卡”,落实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文化教育等7方面15项优惠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制定《新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20万元,对73名科技特派员,按照每年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工作补贴;对27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落实“以奖代补”政策,鼓励群众自主发展产业。对外出务工脱贫群众给予交通补贴,对从事公益岗位的脱贫群众实行工酬挂钩、多劳多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记者 李向东)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