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成制作古琴最佳材料 他用直播教授古琴文化
顶端新闻| 2022-05-25 09:26:42

上世纪60年代,为防止风沙,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下了大量泡桐。如今,成片的泡桐成为制作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最佳材料,纹路清晰,音质奇佳,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

90后制琴师徐亚冲便是在有着“中国乐器村”之称的徐场村长大,一个15岁时辍学的农家少年,凭借热爱与坚持,成为古乐器制作大师,一把琴能卖出18万元的高价,还因一首琴曲收获了爱情。如今他和妻子爱上直播教授古琴文化,希望更多人感受到千古之音的魅力。

被古琴音色吸引,15岁少年远赴扬州学艺

2008年北京奥运会,随着《千里江山图》缓缓展开,一首悠然、空灵的古琴奏曲《太古遗音》在鸟巢体育馆上空回响,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其中也包括徐亚冲。

“这不就是咱村子里制作的琴吗,竟然有这么独特迷人的音色?”当时15岁的徐亚冲辍学在家,这偶然听到的琴曲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徐亚冲所在的徐场村利用泡桐,发展起了民族乐器制作产业,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古琴,但徐亚冲找遍了全村也没有一个人会弹奏,他想:如果懂乐理知识,是不是能制作出来更好的琴?

听村子的老人说江苏扬州做的琴有名,徐亚冲背上行囊,在扬州一家古琴厂当起了学徒。但谁知徐亚冲对油漆过敏,师傅说他体质或许“与古琴无缘”,但他咬牙坚持,直到身体适应。

徐亚冲白天学习制琴,晚上弹琴,几年下来,没有任何乐理基础的他进步飞快,师傅们也喜欢上这个认真好学的徒弟,教他一些拿手绝活,遇到不会的他总要问个几十遍,总是被大家打趣:“小徐啊,你就像狗皮膏药,甩都甩不掉。”

坚持工匠精神,一把琴卖出18万元高价

学成归来后,徐亚冲在家乡成立了古琴作坊,取名“墨武琴坊”,立志要用古法制作好琴,“可以流芳百世”。

选材、削面、挖腹、合琴、上灰……一块块木头,经过200多道工序,变得光亮、灵动。徐亚冲介绍,以前村子里制琴,大多是批量化生产,不懂得试音,而他对音色的要求近乎苛刻,会挨个检查每张琴板的厚薄,反复试音,以决定琴板哪块打薄,哪块留厚。

由于在原料、用漆、制作上十分考究,别人家流水线作业,一年能制上千把,徐亚冲却只能做十几把。但他古法制琴的音色与品质,让他的琴有了口碑,音乐院校人士、演奏家等纷纷慕名来求购。

“最早8000元一把,后来到三五万元,最贵的卖过18万元的高价。”徐亚冲说,他把木头当做知音,了解它,它才能反馈给你,不了解它,怎么做都是一个摆件。

在制琴过程中,徐亚冲也爱上了古琴文化,懂得了七弦的由来,也为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感动。每当游客来家里参观,他都会以琴会友,弹奏《卧龙吟》,“千军万马奈我何”的气势每每赢得惊叹。

与妻子因琴曲结缘,上演现代版《凤求凰》故事

琴声悠扬中,浪漫的故事在上演。2017年,卫晨欣受邀从西安来到徐场村帮忙调试乐器,偶然间走进一个小院,听到了悠扬的琴声,而弹奏的人正是徐亚冲。一个喜欢制琴,一个专注调琴,两人又都是弹琴高手,在对乐器的交流和碰撞中,两颗心也逐渐靠近。而现在,两人已结婚生子,每天还会一起直播,在网上教授大家古琴知识,也让古琴销售搭上互联网快车。

沉寂多年后,古琴再次受到民众的关注和喜爱,近几年也逐渐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科目之一。2019年,徐亚冲进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清华大学创新工作坊”学习。学习交流中,徐亚冲对古琴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要把泡桐的资源优势和民族乐器的产业优势,转变成品牌优势,这样兰考的民族乐器才能走得更远,“感觉身上担子重了,要让更多人感受千古之音的魅力。”(顶端新闻记者王丹受访者供图)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