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即墨:吉祥豆面灯庆元宵
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2-02-14 13:36:09

2月13日,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农民71岁的孙秀芳家,她和老伴盘正坐在炕头上精心制作豆面灯。威风凛凛的老虎、金光熠熠的彩凤、憨态可掬的大象,还有螃蟹、大虾、八带等多种当地特色海鲜……

在即墨沿海村落,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会用黄豆面捏灯,俗称豆面灯。豆面灯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做灯前先用食油掺和豆面揉成筋道十足的面团,之后塑型、风干、上色、上釉。待正月十五奉上祠堂之前,在灯盏内插上一根当地山上特有的草木,并缠以棉絮做灯芯,倒入豆油,一盏活灵活现的豆面灯就做好了。

即墨区沿海岛里渔家人的元宵节其实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的。临近中午村民们都会到祠堂摆放好精心制作的豆面灯,供奉先人,等到正月十五傍晚点亮面灯,这不仅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情,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走进即墨田横镇南芦村孙秀芳的家中,映入眼帘的就是炕上这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面塑,几位邻居边聊天边为面塑上色,大家喜笑颜开,场面好不热闹。一团偏硬的豆面,两位七旬老人,几把剪刀、毛笔,再用上大半天的时间,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盘上了红色的柱子,在正月十四的晚上,这条龙将会和其他数十个不同造型的“同伴”,登上大桌 、摆进祠堂 ,倒上豆油,插上灯芯点燃。

“小的也就几分钟就捏出来了,最麻烦的就是龙的灯。”孙秀芳笑着说,她和老伴两个人用了几乎一上午的时间才出来了一条龙。孙秀芳制作豆面灯的手艺在十里八疃也是小有名气,她自豪地说,前天她应邀到邻村杨戈庄村制作了一整天的豆面灯,村庄的好多青年妇女都来跟着学习手艺呢。说着,她拿起手中象征吉祥如意的“对象”介绍,“这对象做的时候得注意象鼻子得和象身一起捏,否则风干后容易断,这是最忌讳的。象身上的毯子得单独做,一来显得象身丰满,二来垒灯盏也结实。”

在孙秀芳老人家的西屋里,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大大小小30多个豆面灯。桌上上的小豆面灯更是透着岛城独特的“海鲜”味,扇贝壳、龙虾等这些五颜六色的微型面灯还没有手掌心大,仅从外观上来看,根本无法想像是用面做成的。

在村民宋玉芳的家里,68岁的宋玉芳教着从青岛市回娘家的女儿于燕学做豆面灯。“村里老人说,豆面灯比的就是谁家媳妇儿手巧。”宋玉芳的女儿于燕介绍,其母从正月初二就开始忙活和面,正月十二那天上色到凌晨两点。

“这些面灯可绝不仅仅是艺术品,还能吃。”宋玉芳说,面灯都是由豆面做的,点亮时用的油也是豆油,上的颜色也都是一些食用色素,所以还是非常卫生的。在正月十六面灯撤下来之后,她们就把面灯切成片,晒干之后给乡亲邻居都送一送,“这可都是面,哪能就这么扔了,而且这面灯要吃的话,要点亮过的面灯才更好吃呢”。

在即墨沿海渔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制作豆面灯的习俗已经传承300多年,成为当地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每一盏小小的豆面灯,都承载着渔民们对渔家文化深情依恋,寄托着农家人对人寿年丰的祈盼,蕴含着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豆面灯点亮那一刻,浓浓亲情和乡愁缠绕在一起,将未来幸福美好的日子照亮。

伴随着时代变迁,一盏盏豆面灯成了即墨岛里一带渔家文化的独特标识。(记者陈曦通讯员张涛)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